帶量采購VBP(volume base procurement)
怎么影響外企?
知名外企近日宣布,與國內同樣知名的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合作,獲得該司的生物類似藥在中國大陸地區21個省市及自治區縣域市場的獨家推廣權。適應癥是腫瘤,剛好知名外企也有腫瘤新藥、PD-1/PD-L1等,有共同的利益點,這個deal談下來沒毛病。畢竟該知名外企也曾經拿過該司的中藥產品權益,再合作就不難了嘛。
這意味著,該外企團隊將負責代理產品和自己公司原有的新藥產品。
VBP已經馬上啟動第五批了,不少外企的過期專利產品都進入了VBP,按照前四批VBP的結果,外企中標率非常低,市場規模下降在30%,藥店市場短期內沒有大幅度的增長的可能性。于是不少外企選擇了產品線合并,將過期專利產品的代理權賣給國內企業。
然而,就算怎么整合,沒有新產品依然難以增長,于是外企也開始買產品批文,投資新藥biotech公司,以換取未來上市的產品權益。例如某知名外企投資同樣知名的研發公司/新藥公司,就是想獲得其PD-1/PD-L1的產品權益。細細品品,這樣做的外企還不是一家。
外企做大包主要的競爭對手是?
外企如果做大包,最大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億騰和康哲這些有體系的自營為主的專業CSO。
對于國內的大部分代理公司來說,外企做大包,從學術、人員培訓、精細化管理等專業度來說都是碾壓。國內普通的代理公司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區域性的政務和成本相對較低。
然而,隨著國家帶量采購,省級聯盟集采的試點,所有銷售排名前650的產品帶量采購已經是大勢所趨。君不見4+7到聯盟集采后面就是國家集采了嘛,現在各地都紛紛在搞聯盟集采,下一步豈不就可以一步到位國家級集采。國內普通代理公司的地方政務能力作用在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國內的藥品注冊制度的改革,國內目前上市的產品主要是創新藥和改良藥。這些創新藥基本都具備Ⅲ期臨床證據,醫保談判一年一談,還有醫保談判落地計劃相對保障其醫保報銷,創新藥的高利潤吸引外企代理,而創新藥對專業學術的需求更是要外企、億騰、康哲這類專業的CSO才能接盤。普通的代理公司對區域的KOL的掌握度有限,更不要說不少都不懂和國家級的KOL溝通。
別的不說就說PD-1/PD-L1,國內新建自營團隊的打不過外企自營團隊代理的,但是外企代理的也打不過更接地氣的國內自營團隊。對于大部分的biotech來說,資本壓力那么大,科創板要求盈利的時間表那么緊急,外企自營團隊代理真香。
VBP之后,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化學藥仿制藥基本是自然流的,丟標的仿制藥需要推廣可能會需要個別的國內代理公司,但總的來說,留給國內普通代理公司的產品已經不多了。
按照如此發展的節奏,未來外企可能會有兩個部門,一個是VBP部門,這個部門的運作將會是,產品家數超過一定數量的產品將產品權益賣給內企,有技術門檻且通過一致性評價不多的產品留在VBP賣。
另一個部門是創新藥部門,不停引進內企即將獲批的新產品,特別是和自家適應癥領域相關的新產品,從國內的新藥研發來看,大概這個創新藥部門就叫腫瘤藥部門。
廣東16省聯盟帶量采購有可能會成為中藥集采的標準向全國集采全面推進,生物類似藥的集采預計在第六批集采開始執行,省級聯盟帶量采購生物類似藥也不知道會不會在2022年開始啟動,知名外企接的產品權益實際上也不知道能不能熬過兩年,為了生存,企業和員工都要做好變化的準備。
隨著醫療器械和耗材也要VBP,預計外企器械和耗材向藥品靠攏的日子也不久了。
外企做大包,搶的是國內新藥研發公司在產品開發期自建團隊的機會。國內普通外包公司本身不具備專業推廣能力,本身就不是新藥研發公司考慮合作的對象。但是外企尚有發展機會,對于國內普通外包公司來說,學習外企盡快有自己的產品可能才有望轉機。
藥福醫藥招商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