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是中國制劑中的一種傳統劑型,早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巳有油、丹熬煉而成“膏”的記載。劉宋《劉涓子鬼遺方》中亦有多種“薄巾”的記載,“薄”指軟膏,“貼”指膏藥。唐、宋以來對膏藥的應用更加廣泛,清代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為膏藥在應用方面的專著,目前中醫臨床及民間仍然廣泛使用膏藥。
膏藥常應用于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藥的作用時,有“截”“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膏藥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藥;以油與宮粉為基質峋為白膏藥;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藥。
對膏藥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適宜,貼于皮膚上要有適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藥的攤涂量應一致,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藥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膏藥制作分為:藥料提取→煉油→下丹收膏→去“火毒”→攤涂等過程。
1、藥料提取。可溶性或揮發性的藥材,如乳香、沒藥、冰片、樟腦等可先研成細粉,等膏熬成,攤涂前加入已熔化的膏藥中混勻;貴重藥材,如麝香等可研成細粉,待膏藥攤涂后撒布于表面。
2、煉油。
3、下丹收膏。
4、去“火毒”。油丹化合制成的膏藥若直接應用,常對局部產生刺激,輕者出現紅斑、瘙癢,重者發皰、潰瘍,這種刺激反應俗稱“火毒”。所謂“火毒”,很可能是在高溫時氧化及分解生成的具刺激性的低分子產物,如醛、酮、脂肪酸等。
5、攤涂。取膏藥團塊置適宜的容器中,在水浴上熔融,加入細料藥物,攪勻。用竹簽蘸取規定量的膏藥,攤于紙或布等裱背材料上,折合包裝,置陰涼處貯藏。
鄭州仙佑OEM加工生產企業,承接械字號代加工、貼劑、軟膏加工、膏藥加工。作為資質齊全、技術先進、配方成熟的知名藥廠,鄭州仙佑,深受業界的好評和推崇,所生產的產品都具有國家認證的械、批準文號。專為藥房終端、醫院、微商、電商、美容院、實體店OEM量身定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