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顧這兩年的“診所熱”
這兩年,“診所”“社會辦醫”等話題確實很熱。2018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診所(部)比2016年增加了13000家。診所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原因在于一系列利好政策。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鼓勵社會辦醫方面指出: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
前不久,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衛健委揭牌儀式并發表講話,提出將繼續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加快發展社會辦醫和健康產業,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壁壘,推動改革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為了讓各級醫療機構都能有明確的定位,國家在醫療機構規劃設置上也有大調整,對于三級醫院,主要是逐步限制綜合醫院擴充,扶持專業醫院;在基層則是提倡多開辦全科診所,學習歐美模式,承擔家庭醫生診療服務,并給予優惠政策扶持。
一系列導向都已經表明,在社會辦醫潮流的引領下,診所數量激增是歷史必然。
2段濤給“診所熱”潑了一盆冷水
“2017年新增診所1.3萬家,新增醫院2000家,包含我在內,連同赤腳醫生都算上,中國也只有不到300萬的醫生,能走出公立體系的不到1%。”段濤表示,“今年診所擴張速度會更快,醫生將會更缺。”
實際上,醫生資源短缺是診所運營的一大瓶頸。
段濤判斷, 兩年之內,很多診所都將因為缺少醫生而倒閉。他同時認為,按照目前很多診所的商業邏輯,其很難找到盈利點。
段濤在論壇上一連三問“診所是個好的商業模式嗎?”,問題直指診所最痛點的問題——盈利。
段濤從金融投資的角度針對診所投資運營算了一筆賬。以上海為例,診所牌照需要分管副區長級別領導審批同意,非常難拿。500-600平米中高端診所連帶租金、裝修等成本平均需要500萬~600萬元,而雇傭員工維持運營則還要準備500萬~600萬元,合計一間診所至少需要投入1000萬元。
而上海一間運營比較不錯的診所,掛號費、診費、藥費一切計入在內的客單價一般不會超過1000~1500元,一間診所一年營業收入大概在1000萬~1500萬元,去除成本的凈利潤大約為100萬~200萬元,相當于每間診所利潤率在10%左右。
段濤認為,婦兒診所數量之所以增長迅速,很大原因在于消費升級概念的興起。消費升級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體驗經濟,而體驗經濟在消費升級中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教育和醫療這兩個民生領域,而婦兒醫療的消費屬性遠遠大于醫療屬性。
但婦兒領域由于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帶來的“消費紅利”似乎在逐漸消失。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2017年出生人口數量為1723萬人,相較于2016年新出生人口減少了43萬,“二孩政策”所帶來的新增人口刺激正在逐漸消退。
段濤則表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本身對于婦兒診所運營就是一把“雙刃劍”,壞事是“全面二孩政策”所帶來的新生兒紅利會在近兩年時間內耗盡,好事是中國中產階級數量的增加會持續支撐消費升級的概念,婦兒診所投資運營仍然存在機會。
開個人診所成本很高,為了降低成本,很多人選擇開連鎖診所。對此,段濤提出兩點疑問:診所連鎖復制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提高效率?
現階段連鎖診所有兩種模式,即同城連鎖和異地連鎖。
區域內建立同城連鎖診所比較容易,具有代表性的診所有成都的呂醫生連鎖診所及正廣興連鎖診所,但這種診所很難符合資本預期,區域內的市場空間有限,異地擴張則面臨多種障礙。
另一種異地連鎖雖然符合資本擴張的預期,但異地所產生的成本問題難以解決。段濤提到,醫生跨區域流動,團隊的異地管理會使得連鎖診所的醫生成本、管理成本、IT系統成本明顯上浮。
“除非連鎖診所的管理團隊具有超高的控制力,并且診所模塊化做得非常好,能夠保證提供均質化的連鎖醫療服務,否則異地連鎖只會產生更多管理上的困難,使得效益變成負擔。”
異地連鎖的困難在比較成功的連鎖品牌如愛爾眼科處也得到了印證。浩悅資本舉辦的研討會上,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表示,風險防控與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愛爾眼科在2013年實現連鎖化爆發前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搭建了異地教學的平臺及加強管理體系建設等。
而無論是單體診所還是連鎖診所,品牌建立都是一大挑戰。段濤表示,即便是品牌比較成熟的公立醫院,想實現“同城連鎖化”建立新院區都面臨相當大的困難。他提到,前幾年上海推行“5+3+1”模式,包括5家三甲公立醫院在郊區開了新的公立醫院,3家區中心醫院升級以及1家醫院遷建。
這些醫院具備很好的品牌和專家資源,理論上應該很快就能夠盈利,但是這些醫院中很多到現在為止每月的虧損都在1000多萬元,診所相較這些老牌三甲醫院品牌實力更弱,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大。
“線上打造IP,再從線上向線下導流”是目前診所的一種運營思路,包括微醫等線上互聯網問診平臺都在嘗試線下布局診所、醫院等實體設施。但段濤認為,線上的流量導流到診所形成客源本身是一個“偽命題”。
段濤表示,“粉絲經濟”帶來的流量導流相當有限,通常的轉化率在千分之三到五,加深運營和宣傳可以達到百分之一。如果落地到實體診所服務上,轉化率會更低。“幾十萬的粉絲看起來很多,但將范圍限制在診所附近3~5公里范圍內,并且具備支付能力,篩選下來的客流相當有限,基本開業第一天就被消化光了。”
段濤認為,線上的運營及流量更多是為診所品牌創造價值,而實際業務上的幫助則不大,診所要想在周邊獲客,更多還是要回歸到醫療服務質量上。
合規、學術推廣成為行業必然選擇,但現在大多數代表只會刷臉、做客情,根本不懂怎么做專業學術信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