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紅舉了個例子:在醫保支付方式里,有一種叫“單病種付費”,即醫保部門只按照患者該次住院的第一診斷向醫院支付醫療費用。例如,患者因結腸息肉住院,結腸息肉就是“單病種”,按規定,該病種的醫保額度是4800元。如果超出這個金額,醫院就會被直接扣錢,扣的錢最終會落實到醫生頭上。
有一種治療方法是在結腸息肉的蒂部“打夾子”,讓其因缺血而自行脫落。如果有位患者患有較多的息肉——例如長了10多個息肉,一個夾子的平均費用是200元,10個夾子就是2000元,再加上圈套器,以及后續的止血費用,算下來,他的全部治療費用會超過5000元。
這就給醫生出了一個難題:進行正常治療,就要被扣錢;不按醫療方案做,又如何向病人交代呢?為此,醫生想出一個“聰明”的對策:將本來一次就能完成的手術分成兩次做——這次治療5個息肉,一個月之后再治療另外5個,這樣,每次所花的費用就不會超標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醫保政策規定,平均同一個病人在同一家醫院每年的住院次數不能超過1.1次,如果超過了,醫保管理部門就會拒絕向醫院支付醫保費用,被扣了錢的醫院,還是會去扣責任醫生的錢。這樣一來,醫生做得越多,自己就虧得越多。
廣東省某市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張琳琳(化名)前不久在自己的醫院住院,做了一個切除脂肪瘤的小手術。但手術稍稍有點麻煩的是,脂肪瘤不巧長在左肩胛骨關節囊上方,無法確定是良性還是惡性,以及手術是否影響關節功能,因而需要加做一個CT檢查。在該市,這樣一個手術的醫保定額是5000元,如果多做一個CT檢查,就有可能會導致醫保超標。
“就算我在住院期間自費檢查這一項也不行,因為對于醫?;颊?,醫保中心不光要審核醫保報銷部分,還會考察這一次治療的總費用。對于作為患者的我來說,如果前期花的錢多了,給醫生后續治療留的空間就不大。為了省錢,醫生有可能不敢用好藥,在縫合傷口時不敢使用無需拆的縫線,而使用便宜的普通縫線,就會在我肩膀上留下難看的疤痕。萬一再發生術后感染,成本就更高了,醫??隙〞瑯?。”張琳琳解釋說,為避免同事被扣錢,也為了自己得到最好的治療,她就自費在門診做了CT檢查,并在術后當天就出了院。
身為醫生,張琳琳在成為患者時,更加能夠理解同行的處境,并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利益。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不是對醫保政策有深入的了解,很難為自己做出一套細致的考量。
因醫??坼X而造成個人收入減少,成為醫生對現有醫保政策新一輪集體吐槽的焦點。與此同時,醫保資金浪費和醫保支付壓力巨大的現實,也是新成立的國家醫保局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作為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最后一個亮相的機構,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掛牌一個月來,還看不到有什么大動作,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盡管仍有不少阻力,但國家醫保局會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