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生物的40萬支不合格百白破疫苗,大部分注入幼童身體,只有3萬支召回、銷毀。與長生生物同“案”,卻不同“命”,武漢生物是何方神圣?
2017年11月3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下稱中檢院)抽樣檢驗檢出長春長生批號為201605014-01、武漢生物批號為201607050-2的百白破疫苗效價不達標,為不合格疫苗。
2018年7月25日,長生生物公司股票停牌一天,7月26日開市起被實施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更為“ST長生”。26日,ST長生第八個一字跌停。8個交易日,市值累計蒸發130億元。除“出事”的百白破、狂犬疫苗責令停產外,ST長生決定對公司其他產品也采取全面自主停產,自查自糾,進行全面、徹底的整改。
與ST長生不同,湖北食藥監局7月25日發布消息,武漢生物已完成整改,恢復生產。湖北食藥監局說,已成立“專班”,全面加強對全省疫苗企業監管,向武漢生物派出督查組。
目前,進駐ST長生的調查組,除了國家藥監局與吉林省食藥監局的聯合調查組、國務院調查組、中紀委調查組,董事長高俊芳等15人被刑拘。26日,一年前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審查的原吉林省食藥監局局長、黨組書記崔洪海被提起公訴,“依法以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百白破疫苗事件的兩個“同案”公司,命運,并不相同。
武漢生物“處罰”時間鏈
武漢生物的不達標疫苗共計400520支,銷往重慶疾控中心190520支、河北疾控中心210000支。長春長生的不合格疫苗共計252600支,全部銷往山東疾控中心。
而對武漢生物不合格疫苗的處理情況是,百白破疫苗不合格事件發生后,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會同湖北食藥監局、武漢食藥監局共同處理,落實由武漢市藥監局立案查處。
2018年7月13日,即長生生物對外公告召回狂犬疫苗前兩日,武漢食藥監局在官網貼出5月29日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武漢生物百白破疫苗判定為不合格,違反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屬“生產、銷售劣藥”,處以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罰款金額未予公布,公眾不得而知。
時間線:
※ 2017年11月,長生生物和武漢生物的百白破疫苗不合格被曝光;
※ 2018年5月,認定為“生產、銷售劣藥”,但未對外公布;
※ 2018年7月15日,長生生物造假事件發生,百白破疫苗事件發酵,武漢局匆忙公布處罰決定;
※ 2018年7月25日,武漢生物宣布去年即已完成整改,恢復生產。
“溫柔”的監管之手
應當指出的是,百白破疫苗“出事”后,武漢生物并未被勒令停止生產。湖北省食藥監局對外發布的通稿指出,40萬支百白破疫苗不合格曝光后,武漢生物對發現問題進行整改,“中檢院對其連續生產的40批次百白破疫苗進行效價測定,結果全部符合規定”。也就是說,發現不合格,并未收回GMP證書,由企業自主整改;“整改”很快完成,當年即恢復生產,又生產了30批次。
長春長生的百白破疫苗不合格的處理情況,與此類似。共同的特征,就是“溫柔”。與7·15長春長生狂犬疫苗生產記錄造假曝光之后的嚴厲處罰,恰成對照。
正因為處理“溫柔”,百白破疫苗不合格曝光后,食藥監當局并無大規模召回之舉,造成絕大部分問題疫苗注入幼兒身體。據澎湃新聞引述武漢食藥監一位工作人員的說法,武漢生物的40萬支百白破問題疫苗,“召回并銷毀,不足3萬支”。
疫苗本上“武漢生物”“長春長生”這些企業的名號,讓億萬富翁劉強東勃然大怒。不少家長,感同身受。又一次疫苗事件之后,中國藥監當局正面臨空前的信任危機。
武漢生物生產201607050-2批次不合格白百破疫苗之際,恰逢湖北食藥監局人事變動,原局長、黨組書記李昌海2016年5月出任湖北省住建廳長、黨組書記,至當年10月原天門書委書記柯俊在湖北食藥監局官網公示為新任局長、黨組書記。2017年11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武漢生物百白破疫苗不合格,又逢湖北局人事變動,柯俊調任恩施州委書記,局長、黨委書記一職長期出缺,由省紀委派駐紀檢組長夏席珍主持工作。
武漢食藥監局局長自2016年5月起為姚彬。姚彬出身企業,曾任武漢中聯藥業集團副總經理、定點屠宰企業富爾仕食品副總經理。
百白破疫苗出問題后,湖北食藥監局行動遲緩,無大規模召回;長春長生事件曝光后,匆忙完成信息公開,監管誠意讓人起疑。局長、黨委書記一職長期出缺,紀檢組長主持工作,是否正是問題癥結之一。
武漢生物前世今生
與作為國家計劃外(二類)疫苗的狂犬疫苗不同,百白破疫苗為國家計劃內(一類)疫苗。疫苗體制,一類疫苗,國家統一控制,國家定價、免費供應、強制推行;二類疫苗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基本放開。疫苗的江湖龍有龍道,蛇有蛇窩。一類疫苗屬低利潤寡頭壟斷,二類疫苗屬高毛利、監管下競爭。
武漢生物隸屬國藥集團旗下的中國生物,為“央字號”國企。
中國生物的前身為中生集團,歷史可追溯到1919年北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處。新中國成立后,根據計劃經濟的指導原則,按六大行政區劃的分布,設立隸屬于原衛生部的北京、長春、成都、蘭州、上海、武漢六個生物制品研究所。1989年,原衛生部組建中國生物制品總公司,統一管理六大所。2003年8月,中國生物制品總公司,更名為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
由六大所當中的長春所,派生出“員工持股”、后又并入上市公司長春高新、而后又私有化的長生實業,即長生生物的前身。
200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根據國藥集團發展戰略,2010年5月,國藥集團重新組建中國生物技術集團,中國生物及旗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整體上市。幾經波折,2018年1月,中國生物的血液制品業務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天壇生物。中國生物的疫苗業務則獨立于上市平臺,整體上市遙遙無期。
根據武漢生物官網,武漢所創建于1950年,為產、學、銷、研一體的生物高科技企業,為中南地區免疫規劃指導中心。武漢生物的主打產品橫跨百白破、狂犬病、乙型腦炎、麻疹、乙型肝炎、破傷風疫苗,擁有年產7500萬劑量的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生產基地,為百白破疫苗全國最大的制造商,市場份額高達80%。
然而,武漢生物聚焦在國家計劃內的一類疫苗,遠不如長生生物賺錢。據天壇生物年報披露,2016年,武漢生物營收7.11億元,利潤4386萬元,凈利潤率僅有6.19%。而聚焦在二類疫苗,銷售作風“彪悍”的長生生物,2018年一季度營收便達3.46億元,利潤1.57億元。
作為承擔國家一類疫苗的骨干國企,武漢生物雖不賺錢,但自帶光環,這恐怕也是疫苗危機發生后,湖北要件當局“溫柔”出手,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2017年11月3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言人在通報武漢生物、長春長生百白破疫苗事件時說:“百白破疫苗效價指標不合格,可能影響免疫保護效果,但是對人體安全性沒有影響。”
合規、學術推廣成為行業必然選擇,但現在大多數代表只會刷臉、做客情,根本不懂怎么做專業學術信息推廣。